2022年是极不平凡、极具挑战的一年,公司管理层在中国船舶集团和公司董事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党中央决策要求和中国船舶集团各项工作部署,聚焦推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福建舰”航母胜利下水命名,大型邮轮全方面进入“双轮”建造时代,大型LNG船接获直面国际市场首单。公司立足控股型上市公司实际,着力强化党建引领,着力深化改革,着力科学技术创新,着力推进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着力发挥上市公司平台功能,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公司旗下各子公司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业务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技术质量和产品结构优势愈发体现,占据了稳固的市场地位。2022年,公司加快高端转型步伐,全面深化结构调整,坚定切入“高、精、尖”高端船舶产品细分市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产业链整体竞争优势,形成产品多样化、建造数字化、产业绿色低碳化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格局,公司已成为国内顶级规模、技术最先进、产品结构最为齐全的造船旗舰上市公司。
2022年,公司全年完成营业收入595.58亿元。其中:船舶造修及海洋工程业务营业收入499.91亿元;机电设施业务营业收入27.37亿元;动力装备业务营业收入49.80亿元(第四季度起不再纳入本公司并表范围)。2022年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1.72亿元。
公司紧扣市场脉搏,抢抓市场机遇,加速产品转型升级,在大型LNG船等高的附加价值、高技术船舶市场不断树立国际大品牌,经营工作实现质的突破。
5)海洋工程业务:外高桥(600648)造船承接1艘34万吨FPSO,广船国际承接半潜船、风电安装船各1艘。6)动力业务:前三季度完成承接柴油机639台/626万马力。
截至2022年末,公司累计手持造船订单214艘/1744.68万载重吨,修船订单83艘/13.68亿元,海工装备订单金额45.43亿元,应用产业订单金额24.24亿元。
4)应用产业:公司全年交付应用产业设备产值21.81亿元。其中:中船澄西交付风塔214套、广船国际交付船用电梯386套、其他钢结构及非船项目完工产值共15.15亿元。
5)海洋工程业务:外高桥造船交付自升式钻井平台1座,1艘34万吨FPSO。
2022年,公司贯彻落实中国船舶集团战略部署,持续加大主建船型批量经营接单,推动船舶产业链、供应链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围绕主力船型,着力提升原始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升级换代能力和建造管理上的水准,公司已在可靠性、环保性、经济性、数字化、智能化及综合建造水平等方面确立了稳固的一马当先的优势,由“制造”向“设计+制造+服务”的一体化“智造”发展转型。三大主流船型之外,果断切入LNG船、PCTC船等高端船型赛道,建立起了若干细致划分领域的强势品牌,高端船型取得新突破。
1、船舶建造方面,江南造船VLGC系列船批量交付,超大型液化气船连续三年年均交付8艘,2艘3600车汽车运输船连续零意见交付,双燃料集装箱船、24000箱集装箱船大批量承建能力稳步提升。外高桥造船大型邮轮首制船总体进度完成84%,二号船顺利实现开工,各船型关键周期大幅度缩短,7000箱集装箱船全年实现13艘开工、4艘下坞的批量化快节奏建造,建造能力和质量效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广船国际全年交付20艘双燃料船创集团内盈利船艘数比例新高。中船澄西62000吨多用途重吊船全部实现提前交付,82000吨散货船再次刷新关键周期等多项建造记录,效率效益持续保持行业领先。
2、船舶修理方面,保坞期、提效率,修船业务全面实现按期保质交付。中船澄西顺利完工交付牲畜改装船,成功研制遥控式坞内船底超高压水除锈装置,绿色修船稳步推进。广船国际完成中海油“海洋石油229”轮二期、三期大型修理改装、风电安装平台改装、系列脱硫塔安装和“普盛海洋牧场3号”新造等重大修理改装项目。
3、海洋工程方面,外高桥造船最后一座自升式钻井平台顺利启封交付,实现库存清零;FPSO实现1艘交付、1艘出坞、1艘承接,成为海工装备产品领域重要支撑,成功荣获工信部“单项冠军产品”称号。
4、应用产业方面,中船澄西实现风塔业务“双新”突破,100套45英尺罐箱批量交付,成功开发承接西门子歌美飒风塔试制订单、深化安纳康“天圆地方”风塔合作、推进安诺米转子帆制作等,实现产品转型升级。广船国际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钢壳制作顺利收官,船用电梯业务增量明显,承接武船土壤修复项目及国内多个大型工程VOCs订单等环保业务。
公司坚持把自主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引领高水平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介入新规范、新规则制定更新,从被动适应向提前预判,从参与制定向主导制定转变。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对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方向、新产品的投入布局,为巩固公司主业发展优势、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打造产业链链长企业和提升综合竞争力增添了强劲动能。
江南造船自主研发并批量承接国内首批17.5万立方米MARKⅢ薄膜型大型LNG船,“鲲”系列超大型集装箱船斩获实单,批量承接7800车汽车运输船,超大型液化气船承接稳步向好。
外高桥造船21万吨甲醇燃料散货船、9200车双燃料PCTC船、A型舱氨燃料阿芙拉油轮和创新型VLCC获船级社原则性认可,多型船FGSS模块化实现实船应用,自主研发交付的全球首艘21万吨纽卡斯尔型数字化散货船顺利入围“上海设计100+”优势设计成果,好望角型散货船、阿芙拉/苏伊士油船等传统优势产品均完成双燃料升级换代。
广船国际推进绿色智能MR研发和LR标准船型优化,完成MSC豪华客滚船等5型船海产品升级计划,独立自主研发的极地科考船获得船东认可,主导发布的2项国际标准实现我国极地船舶领域国际标准“零”的突破。2022年,广船国际承接高技术高的附加价值船舶占比100%,客滚船、半潜船以及MR、LR、PCTC船全球领先。
中船澄西完成82600吨散货船优化,研发16000吨超宽体浅吃水转运自卸船,完成50000吨MR油轮等船型的甲醇双燃料设计的具体方案储备,推进自研产品低碳化转型,批量承接交银租赁12艘62000吨多用途重吊船,创造接单新纪录。
公司全面贯彻落实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有关要求,紧跟长期资金市场改革发展步伐和上市公司监督管理要求,多措并举提升公司治理能力。2022年,公司规范开展“三会”召集召开,共组织召开股东大会6次,董事会议11次,监事会会议8次,董事会各委员会会议11次。
2022年,公司以提高规范治理水平为目标,加强完善董事会和经理层的沟通机制,持续强化董事会授权决策事项管理,完成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确保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2022年初,公司及时制订、修订完善《总经理工作细则》《关联交易规则》等35项制度,组织董事、监事、高管及子公司开展最新监管规则指引的学习贯彻,不断健全完善融合党建、国资管理和长期资金市场监管规则的治理体系,夯实持续健康发展的制度基础。
随着全面注册制的实施,公司结合以信息公开披露为核心的监管理念变化,首创设立了信息公开披露与投资者关系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公司规范运作和信息披露提供坚强支撑。
公司紧紧围绕控股型上市公司定位,服务企业主业发展,提升主业发展动能。规范履行上市公司各项资产重组审批程序,顺利完成舰船动力业务重组整合事宜。快速推进募集资金管理使用,完成以增资方式对广船国际投入募集资金10.7亿元。
公司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多渠道完善投资者关系管理和市值管理工作,进一步向市场传递公司价值。年内,公司组织“筑梦深蓝﹒走进中国船舶”投资者系列沟通交流会,邀请市场机构投资的人前往江南造船开展实地调研。
公司于年末联合上海上市公司协会举办的“船海产融发展高峰论坛”成为亮点,论坛构建起行业上下游、长期资金市场的沟通交流平台,深化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切实增强了上市公司的社会影响力。
公司定期召开规范治理工作会、财务工作会等会议,围绕公司规范治理、信息公开披露、重大事项等上市公司监管重点、重大风险提前开展研判,守牢重大风险“底线”。
2022年,我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向好。我国新造船市场占有率保持全球领先,高端装备取得新突破,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海洋工程装备去库存成效显著,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改善,但短期问题与中长期问题叠加,未来发展仍然面临挑战。
2022年,我国造船国际市场占有率已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地位进一步稳固。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7.3%、55.2%和49.0%,较2021年分别增长0.1、1.4和1.4个百分点,以修正总吨计占43.5%、49.8%和42.8%,同样保持全球领先。
2022年,我国船企持续加大研发力度,在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取得新的突破。24000TEU集装箱船、17.4万立方米大型LNG等高端船型实现批量交船,国产首艘大型邮轮实现主发电机动车重大节点,第二艘大型邮轮顺利开工建造。30万吨级LNG双燃料动力超大型油船(VLCC)、20.9万吨纽卡斯尔型LNG双燃料动力散货船、4.99万吨甲醇双燃料动力化学品/成品油船等绿色动力船舶完工交付。2022年全年新接订单中绿色动力船舶占比达到49.1%,创历史最高水平。
2022年,国产船用主机、船用锅炉、船用起重机、船用燃气供应系统(FGSS)等配套设备装船率持续提高。船用高端钢材研制能力逐步的提升,大型集装箱船用止裂板全部实现国产替代,化学品船用双向不锈钢国产化率由不足50%提高至90%以上,国产高锰钢罐项目顺利开工,国产薄膜型LNG船罐专用不锈钢通过专利公司认证,国产LNG船波纹板全位置自动焊接装备研制成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2022年,国际油价高位波动,布伦特国际原油现货价格一度攀升至139美元/桶,创金融危机以来新高,带动全球海洋油气装备市场需求扩大,国内海洋工程装备企业抓住机遇,“去库存”取得积极成效。
2022年,船舶行业市场环境要素总体呈现有利变化。克拉克森新船价格综合指数162点,全年上涨4.5%,大型集装箱船、汽车运输船、大型LNG船等新船价格平均涨幅超10%。6mm和20mm船用钢板较年初降价超过1000元/吨;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贬值9.23%。同时,船企通过强化造船大节点计划管理、实施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加强成本管理等多种方式降本增效。
本轮新船价格从2020年12月开始上涨,2021年上涨幅度和速度都很快,但是进入2022年增速明显放缓并出现分化。从克拉克森新船价格综合指数看,2021年涨幅为21%,2022年涨幅仅为5%,细分船型走势分化特征明显。
2022年,我国船舶手持订单量时隔6年再度突破1亿载重吨,船企平均生产保障系数(手持订单量/近三年完工量平均值)约2.7年,部分企业交船期已排至2026年。目前,船企生产任务饱满,尤其是随着高技术船舶订单迅速增加,进一步加大对熟练劳务工的需求。近年来,船企外来劳务工流失较多,船企生产任务饱满与劳动力供给不足矛盾逐步扩大,劳务工队伍稳定性问题也更加突出。
近两年,随着新船订单量的大幅度增长,船舶配套设备需求显著提升,而船配企业产能短时间难以快速提升,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供货延期现象较为普遍。此外,受宏观环境变化影响,配套设备生产周期、物流成本和运输周期都普遍增加。部分进口配套设备供应更趋紧张,船舶通讯、导航、自动控制管理系统、电子电气设备等平均到货周期比正常状态下延长1-3个月,船机芯片、曲轴、活塞环和控制系统等到货周期平均比正常状态下延长3-6个月以上。
2022年,集装箱运输市场出现明显调整,集装箱船运费价格连续8个月回落,到年底降至2.76万美元/天,较年内高点降幅达68.4%。自下半年开始,新船价格综合指数出现了“滞涨”,连续6个月维持在162点的水平,个别船型价格会出现了小幅回落。宏观经济变化对国际航运和造船市场短期调整的风险正在慢慢地加大。
2022年,MEPC第78届和79届会议对海运业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的修订进行了研讨,目前尚未形成最终修改意见,但从相关提案来看,IMO有很大的可能性提高船舶碳减排要求。部分提案建议IMO提高原有的2030年和2050年碳减排目标,并增加2040年碳减排要求,最终在2050年实现航运业碳中和。根据IMO下一步工作规划,2023年7月MEPC第80届会议将发布修订后的海运业温室气体减排战略,由于该战略是全球航运业碳减排的总体纲领,届时将对航运公司的碳减排战略、新船订造、现有船舶改装等产生重要影响。
2022年,党中央、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围绕发展规划、绿色发展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船舶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国防与经济支柱产业,国家及相关地方政府也将船舶工业发展列为“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发展领域,提出了具体的规划举措,为“十四五”时期船舶工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发展规划方面,2022年,国家有关部门相继颁布《水运“十四五”发展规划》《“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十四五”交通领域科学技术创新规划》《关于扎实推动“十四五”规划交通运输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实施的工作方案》《关于加快邮轮游艇装备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建议》等行业有关政策,着眼我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需求,全面推动船舶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提升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和质量水平,稳步提升中国品牌影响力。
绿色发展方面,2022年,国家相继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十四五”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规划》《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建议》等政策文件,对我国船海产业清洁化、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船舶清洁能源替代应用、船舶全生命周期资源利用、船舶建造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政策要求将推升传统燃料动力船舶更新需求。与此同时,创新研发一批先进绿色制造技术,能够大幅度降低生产能耗,加快船舶工业智能化与绿色化改造,为落实“双碳”行动贡献船舶工业的力量。
公司是中国船舶集团核心军民品主业上市公司,公司主体业务包括造船业务(军、民)、修船业务、海洋工程及机电设施等。作为世界航运业的伙伴,公司秉承“高水平发展”战略,以强大的科研创新实力、先进的管理上的水准和精湛的制造工艺,不断推出一系列大型绿色环保船型和船机新产品,持续引领船舶工业高精尖技术的发展。
公司系国内顶级规模、技术最先进、产品结构最全的造船旗舰上市公司,在研发、人才、规模、产品结构等方面有明显优势。
近年来,公司旗下各企业保持技术一马当先的优势,充分的发挥技术、设施、人才优势,慢慢地增加船舶造修核心能力建设,着力增强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可研发、设计符合世界各主要船级社规范要求的40万载重吨以下的各类舰船,在军用舰船、军辅船和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大型LNG船、VLCC、VLOC,以及极地科考船、补给船、布缆船、救助船、半潜船、客滚船等公务科考船和特种船为主的高技术高的附加价值船型方面掌握核心技术,为公司参与国内外市场之间的竞争提供了强有力支撑。2022年,公司瞄准前沿技术积极开展氨燃料、甲醇燃料及氢燃料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技术应用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战略产品关键技术不断突破。江南造船成功推出自主研发“鲲”系列集装箱船并首次接单,BriiancE液货舱成功入选上海市十大标准及首次承接大型LNG船国际订单。外高桥造船成为船舶行业唯一一家被工业与信息化部认定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广船国际“阿尔及利亚豪华客滚船”获得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研制交付了第一艘符合中国船级社智能船舶入级符号要求的智能半潜船,巩固公司在半潜船领域的领头羊地位。中船澄西全自主研究开发的绿色智能50000吨油船/化学品船首船实现交付,航速、空船重量等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功实现了国内首台套带机载SCR的520mm缸径低速柴油机的装船示范应用。
公司依托一批国家级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修生工作站和技师工作室,打造一支高水平人才队伍,围绕型号项目和基础研究需求,秉承“开放、创新、合作、共享”的理念,推进高端产品研制设计能力、工艺、工装与智能制造研发能力、基础研究能力、实验、试验与测试能力等四个方面的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提升,批量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工程实践。建立完整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广大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国有科技型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人员活力,保留骨干人才,充足表现以“价值创造、价值分配”为导向的多劳多得分配原则。
近年来,我国造船企业的发展水准不断提高,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已在全球造船行业形成重要影响力,占据了稳固的市场地位。造船总量常年位居全国第一,是国内造船行业当之无愧的领跑者。公司在造船、修船等方面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新接订单量等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造船业务方面,公司军民品舰船产品体系持续丰富,涵盖了各式军用舰船、军辅船和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大型邮轮、大型LNG船以及各类特种船等民船船型;海洋工程方面,公司在自升式钻井平台、FPSO领域已经形成系列化、批量化的建造能力,交付了以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981”、15/17/30/34万吨级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等为代表的海洋工程产品,持续引领着国内行业高精尖技术发展。修船业务方面,近年来,公司主动响应绿色低碳环保发展要求,抢抓国内外市场机遇,重点推广压载水处理装置和脱硫塔安装项目,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全球修船市场知名度和信誉度。
船舶工业与前端海运市场需求关系紧密相关,船舶工业体现出较强的强周期性行业特点,受全球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地区冲突、全球性通胀、消费动力不足等因素影响,2023年全球经济与航运市场发展放缓,班轮公司超常周期向常规状态恢复,市场逐步回归理性,自2022年下半年开始,新船价格综合指数连续6个月出现滞涨。值得关注的是全球海运贸易格局重构加速,海运业低碳、零碳化发展也将持续促进相关新船订单的生成。因此,综合来看,2023年全球新造船订单规模或将继续回调,但业务板块走势分化、细分船型轮动特征则更为突出。
1、三大主流船型方面:2022年,集装箱运输市场出现明显调整,集装箱船运费价格连续8个月回落,较年内高点降幅达68.4%。受期租费率持续下行、二手船资产价值快速萎缩、新船交付快速飙升、手持订单创历史新高以及贸易活跃度减弱等因素影响,2023年集装箱船市场同比下行趋势较为明显。散货船市场手持订单持续走低,新船交付预计在2023年小幅回升,考虑到航运市场供需平衡趋紧,预计2023年散货新造船业务或有所支撑。油运市场需求复苏进程持续推动,二手船价值节节攀升,由于前期手持订单创历史新低、新船交付萎缩至谷底,较为有利地支撑2023年油船市场向好发展态势。
2、特种船舶方面:根据克拉克森对全球LNG新、扩建项目的统计,中大型LNG船将处于历史高位水平。在中国、印度等国LPG进口需求持续增长的支撑下,全球LPG船运输市场将保持强势,2023年将保持可观的新船订单规模。新能源汽车贸易将改变传统汽车贸易格局,中国或将变为全球最大的汽车船出口国和运输国,国内国际订单行情可期。
3、海工及海上风电方面:国际各大主流机构纷纷预判海洋油气开发活动将持续增加,FPSO等浮式生产平台需求将支撑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行情继续向好,海洋工程装备的内涵不断丰富,特别是海上风电相关装备,预计2023年海上风电产业将开启中长期增长周期,对各类海上风电相关装备的需求将产生重大利好。
2023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精神,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中国船舶集团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保障作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决履行兴装强军首责,精准发力创新驱动和竞争力塑造,突出抓好稳增长、推改革、降成本、调结构、强基础、防风险,全力开创建设世界一流船舶上市公司新局面。
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抓好“第一议题”学习和“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把党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公司发展优势、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团结带领全体员工坚定发展信心,凝聚发展合力,增强发展动能。
要紧紧围绕中国船舶集团战略布局及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着力提升管理效能、生产效率,确保全年船海主业任务目标完成。
一要加强造船项目管理,抓实生产管控,加快生产纠偏,强化计划执行,为连续生产提供更有力保障。二要发挥批量船建造优势,提升客滚船、PCTC等高附加值船型建造能力效率,达成快速连续交付,全面实现三大主力船型双燃料升级换代,巩固领先地位。三是定期开展手持订单履约风险评估,确保实现年底邮轮首制船交船的重大历史性任务。四是修船生产要加大资源统筹力度,提高资源周转率,推进绿色修船,支撑修船可持续发展。五是海工生产要坚决做强FPSO产品系列化建造。
一是强化经营工作“走出去”,接好单、接大单。造船经营要密切跟踪研判国际船海市场走势,把握细分市场轮动特点,顺应国际海事组织最新环保规范要求,坚持加大市场开发力度,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持续深化与国内外知名航运航企、能源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的战略合作,逐步的提升船海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和订单效益,保持优势地位。
二是要推动订单向中高端产品转型升级,丰富产品系列和产业结构。要持续扩大双燃料船型推广,巩固提升大型LNG船、大中型集装箱船、客滚船、PCTC等高附加值船型市场份额。要兼顾批量化与成熟订单,抢抓细分市场热点,加大市场热点船型开拓力度。
三是修船经营要在新建、改装经营承接上取得突破,做大修船规模,提高修船增量。要加大改装业务拓展力度,推动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是要稳步推进应用产业优质高效发展。要切实增强应用产业市场竞争力,加大营销力度,加强战略合作,把握绿色低碳发展机遇,打造应用产业品牌效应。
一是要扎实推动成本工程建设,持续提升生产精细化管理水平,确保实现全年目标。二是要加强精细化质量管理,抓好关重件和重复性质量问题整治。三是要加快先进安全技术应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治理,杜绝安全隐患。四要贯彻落实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抓好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一是要坚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强化市场导向和战略引领,把握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趋势,聚焦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资源整合。二是要做实做细三大主建船型的绿色燃料方案、迭代升级和谱系拓展,积极化解细分领域“双高”船型技术工艺难题,切实提高自主研发船型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三是要引领行业尖端,为公司经营生产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四是要加快数智转型,加快数字化生产线.充分发挥上市平台功能,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按照中国船舶集团关于提高控股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工作部署和国企改革有关要求,结合控股型上市公司功能定位,坚持一手抓夯实价值创造基础,深耕细作、苦练内功,不断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信息披露质量和规范运作能力,提升内在价值;一手抓促进市场价值实现,要以问题为导向,转变投关模式,传递公司价值,增进各方认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从2022年的3.2%放缓至2.7%,预计全球通胀将达到6.5%,增长前景中存在多种下行风险,包括地缘局势、出现滞涨、金融不稳定性上升、供给持续紧张、粮食安全等。从海运贸易量看,克拉克松于2022年9月分析,受多种因素影响,集装箱海运贸易将放缓,预计2023年全球集装箱贸易量增速仅能达到2.0%左右,有关分析指出宏观经济变化给国际航运业和造船市场带来的短期调整风险正在慢慢地加大。
2022年,船舶企业总体效益有所改善,船用钢板价格同比下降明显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贬值。但是,随着新船订单量的大幅度增长,船舶配套需求显著提升,而船配企业产能短时间难以快速提升,采购周期延长情况较为普遍,特别是进口配套设备的供应更趋紧张,船用设备价格普遍上涨。原材料采购与预算差距较大,劳务用工成本上涨,导致人工成本持续增长。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船舶盈利能力比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外高桥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绿色动力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是传播更多详细的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联的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